欢迎来到广州南方学院 · 达人书院
学术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达人学术 > 学术讲座 > 正文
达人书院博雅讲座(八) | 鉴赏昔日真迹,领略古人风采
发布人:达人书院 发布时间:2022-11-16 14:50:00 浏览量:

image.png

11月9日15时,为了加强深同学们对艺术品鉴赏的能力及热情,加深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认识,培养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观,加深同学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达人书院邀请了羊城晚报社主任编辑、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罗韬老师,结合自己编写《移花就镜》的历程,向同学们分享其对古典艺术作品欣赏和研究的心得,于1教105课室进行了名为“二十四品与艺术作品鉴赏”的讲座。出席本次博雅讲座的嘉宾有达人书院副院长陈建森教授、文学与传媒学院刘雪松老师、文学与传媒学院奚皓晖老师、达人书院办公室主任彭思夏老师和训导室副主任程娜老师。

image.png

陈建森副院长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主讲人罗韬老师丰富的经历,以及他对艺术文化的深入研究。他讲到,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有生命力,或说最精微而鲜活地体现中国古典智慧的,是“诗、书、画、印”等历代的艺术品。唐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郑虔(qian)诗﹑书﹑画三绝。唐司空图有《二十四诗品》,宋代苏东坡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代黄仿作《二十四画品》。画家在一张宣纸上画画、题诗、书写,再盖上印章,就成为一幅诗、书、画、印一体的凝聚中国文化精华的艺术作品。书画同源,诗为画之意,书为画之骨,诗、书、画、印精神气韵相通,相生相长。但这只有通过对具体作品进行审美鉴赏,细心揣摩才能体悟。这就是罗先生所说的对实物进行“参”,品尝、品鉴、才能品出其中之味。罗韬先生《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就是一部涵盖中国诗、书、画、印各门类各时期佳作的文艺评论和理论佳著,将引导我们打通诗、书、画、印的脉络,品尝、品鉴、品味其中的艺术真谛。


讲座初始

讲座开始,罗韬老师先向我们解释了他对于“鉴赏”二字的认识,他认为“鉴”就是鉴一件艺术品的真假,赏则是赏一件艺术品的美。罗韬老师认为鉴其真假是一件需要仔细考究的事情。康熙年间古人在编全唐诗集时,误将一首宋人写的诗编进了刘禹锡诗集,后来人们经过多方考究证明此诗并非刘禹锡所写。由此可见,“鉴其真假”的重要性。

image.png

而罗韬老师认为“赏其美”则难得多。首先“赏其美”的主观性强,较复杂,从古至今它都是多元的,因此人们总结出了“二十四品”。其次,老师认为美的总数远远不止二十四种,人们只是粗略地将它分为这么多种,这二十四种无是非分明,只有人们主观对二十四品的高下之分,美存在于人们的主观认识中,因此“赏其美较鉴其真假”难得多。

image.png


image.png

罗韬老师认为审美必须回到内心,重视自己内心的想法。为了使同学们能够重视内心的想法,更好的投入到艺术鉴赏中,罗韬老师带来了一幅著名画家黄般若老师的《桃花源图》。同学们纷纷上前领略此幅画的风采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时罗韬老师认为一件好的艺术品代表一个作者的生命,当你在观赏这件作品时,你便在跟作者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连接。于是,他倡议所有同学多去鉴赏真迹,领略前人的风采。

image.png

学生欣赏近距离真迹


深入探究

image.png

罗韬老师通过仇英,王翚,黄般若三位大师的《桃花源图》分别对进行了解读。他通过三幅画作的色彩、场景、细节等带领我们一步步对三位大师进行深入了解。大师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都能通过鉴赏作品感知出来。罗韬老师指出鉴赏作品时要先悟,再意会,最后再看物。鉴赏作品的最高境界便是:“达意高于状物”。



深刻解读


两品:北雄南雅与文质代变

1.关于北雄南雅的解读

罗韬老师认为在中国古代南北艺术作品风格差异明显,其大致分为两类:北方雄厚,南方雅致。他认为可以通过作品风格差异来区别作者所处地域。北方的雄厚并不代表外放,而是代表一种大智若愚,一种锋芒不毕露的精神。南方雅致则代表了一种细腻的思想,代表一种雅致细致的风格。

罗韬老师以宋朝时期政权不断南移的历史,总结出其原因与当朝政策及南北风格差异有关。南方雅致细腻的风格更受当朝重用,因此在宋朝时期政权不断向南偏移并导致了南北两宋的局面。


2. 关于文质代变的解读

罗韬老师认为作品的风格会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改变,清朝前普遍流行一种典雅细致的山水画风,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画风逐渐被世人觉得俗套而逐渐被弃用。

同学们在罗韬老师的带领下声情并茂的朗诵了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饮酒》以及钱钟书的《题某氏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感受到了作者在写下作品时生动形象的场景。

最后,罗韬老师阐述作品中法与意的关系加深了同学们对艺术作品中表现主义的理解。


讲座结尾

罗韬老师在课程尾声里坦言自己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期冀,他希望艺术之树能常青,需要同学们共同努力,代代相传,世世传授,让艺术不朽不灭。若要艺术生命常在,那么同学们则应保持创作热情。

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罗韬老师也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度解答。

image.png


image.png

  陈建森副院长最后发表讲话,再次肯定了罗韬老师的文学素养和本次课程开办的积极意义。院长提到,罗韬先生多才多艺,能诗、能书、能画、又能刻印,不仅有理论,还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因而能够通过对诗书画印具体作品的“参”,进而做联通的鉴赏和品味。罗老师的这场讲座,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阅历、独特的眼光和学而思并实践的探索精神,值得每一个学子效仿。

image.png

罗韬老师、陈建森副院长与老师合影